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山东省驴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山东省兔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的通知
鲁牧畜发〔2024〕6号
各市人民政府:
《山东省驴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山东省兔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2024年8月30日
山东省驴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
驴产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畜牧业结构、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山东是驴产业大省,品种资源优、加工能力强,多年来走在全国前列。为加快驴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打造全国现代畜牧业齐鲁样板实施方案的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东省“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等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4—2035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我省养驴历史悠久,长期以来,驴作为重要畜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驴传统役用功能被快速取代,逐步转向以肉皮奶加工为主、保健品和美容品等生物制品研发为辅的商用功能。也出现了一些阶段性挑战,如养殖数量下降明显、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产业链条有待完善等。近年来,我省将驴产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出台了《关于加快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驴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重点、保障措施,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山东省“十四五”畜牧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了加快驴产业发展的措施,驴产业呈现稳定发展态势。
一是品种资源优良。我省德州驴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大型驴主要品种之一,体大、皮厚、产肉多,是培育肉用驴新品种的首选种质资源,近年来先后推广到辽宁、内蒙、新疆及甘肃等养驴大省,为当地驴生产性能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区域布局集中。全省驴养殖分布在济南、潍坊、聊城等11个市,其中聊城、德州、滨州、菏泽是我省四大优势养殖区域,4市存栏量占全省总量85%左右,聊城市作为集中养殖区域,存栏量占全省的53%。
三是养殖模式适宜。养殖以“育肥+繁育”模式为主,存栏100头以上的驴场180多家。规模较大的驴场,有自养的种公驴,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采用人工授精方式进行繁育,规模较小的驴场多采用本交繁育。
四是生产水平领先。德州驴母驴情期受孕率从50%—90%不等,驴驹平均初生重为25—30千克,6月龄断奶重可达120—150千克,育肥周期240—300天,平均日增重约为300—600克,驴皮占比8%,出肉率42%—46%,均高于其他品种。
五是加工能力较强。全省阿胶及衍生制品生产企业20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加工能力占全国的80%,全国市值排名前三的阿胶生产企业东阿阿胶、福牌、宏济堂均在我省。驴肉生产企业50多家,以驴肉为主的大小餐饮企业近1000家。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指示要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种业引领、品牌驱动、模式升级、优质高效,完善良种繁育、标准生产、科技支撑、产业经营、政策支持“五大体系”,打造集中养殖、深度加工、三产融合“三大区域”,推进标准、优质、产业、品牌“四化提升”,提高我省驴产业发展水平,引领全国驴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为导向,激发生产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和竞争能力。发挥政府引领作用,规划驴产业定位,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市场配置,引导全产业链主体有机结合、有效互动,推动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分类推进,重点突破。以聊城、德州、滨州、菏泽等优势养殖区域为重点,加快集群式发展,培育产业发展高地。引导济南、潍坊等具备一定驴饲养基础的地区加快扩繁场和规模化育肥场建设,做大做强驴产业。
——坚持龙头带动,融合发展。培育一批驴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加工、产品研发等龙头企业,加快三产融合快速发展。鼓励企业与合作组织、养殖场户密切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坚持政策扶持,扩群增量。加快发展能繁母驴规模养殖,稳定核心生产能力。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环保、用地等政策激励作用,稳步扩大驴存栏量,提高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水平。
——坚持科技支撑,提质增效。依托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驴产业体系、聊城黑毛驴产业发展联盟、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力量,加强良种繁育、饲养管理、饲料利用、疫病防控、屠宰加工等关键环节技术研发推广,提高生产效率效益。
(三)目标任务
到2030年,全省驴存栏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左右,引导培育阿胶生产龙头企业3—5个,驴肉、驴奶等大型加工企业10个以上,开发高端特色产品10个以上,建设现代驴产业园区5个,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驴良种供应、生产加工、产品消费大省。到2035年,全省驴存栏量再翻一番,现代驴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全产业链价值过千亿元,率先建成全国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三、产业布局
充分考虑各地资源分布、产业基础,面向省内外、国内外产业特点、市场需求,加快培育集中养殖、深度加工、三产融合三大优势区域,进一步提高驴产业发展集中度,打造产业经济新增长点。
(一)集中养殖优势区
主要包括济南、潍坊、济宁、德州、聊城、滨州和菏泽7市,该区域是德州驴主产区,养殖历史悠久,饲草料资源丰富。养殖数量大,7市驴存栏占全省的95%以上;规模比重高,7市存栏50头以上的驴场数量占全省的98%以上。主攻方向:加快扩群增量,一体推进母驴繁育、规模养殖、快速育肥等发展,建成全国最大的德州驴种驴生产供应和养殖基地,带动其他区域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为驴皮、驴肉等加工提供原料保障。
全省驴集中养殖重点县(市、区)名单
市 重点县(市、区)
济南市 历城区、济阳区、平阴县
潍坊市 诸城市、安丘市、青州市
济宁市 嘉祥县
德州市 禹城市、夏津县、宁津县、庆云县
聊城市 东昌府区、茌平区、临清市、阳谷县、
莘县、东阿县、冠县、高唐县
滨州市 无棣县
菏泽市 定陶区、郓城县
(二)深度加工优势区
主要包括聊城、济南、菏泽3市。该区域拥有东阿阿胶、福牌阿胶、宏济堂、华信制药等驴产品深加工企业,药字号阿胶、健字号阿胶和阿胶系列产品等产业发达,驴肉、驴奶等加工企业较多。主攻方向:推进品牌战略实施,突出抓好东阿阿胶、福牌阿胶、国胶堂、宏济堂、肴驴肉、保店驴肉等品牌培强培优,满足市场对高端优质驴产品多元化需求。
(三)三产融合优势区
主要包括聊城、德州、济南3市。该区域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等,规模养殖、特色餐饮、观光旅游、文化展览、休闲体验等融合发展已见雏形。主攻方向:引导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与养殖场户或专业合作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抓好阿胶、驴肉、驴奶等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营销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提升全产业链价值。
四、重点任务
实施六大工程,推进全省驴产业上规模、提水平,实现稳健发展。
(一)驴业良种振兴工程
1.加强地方资源保护利用。完成第三次全省驴遗传资源普查。支持国家级、省级保种场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增加种群数量,鼓励开展驴种质资源挖掘利用。利用好国家东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等平台,重点保存驴精液、胚胎、体细胞、DNA等遗传物质,构建活体保护和遗传物质保存相结合的驴遗传资源保护体系。
2.加快德州驴联合育种攻关。落实国家和省驴遗传改良计划,争取国家马驴遗传评估中心支持,健全种驴场内测定、检测机构测定相结合的质量测定和评价制度,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机制。指导驴原种场生产性能测定工作规范开展,培育3—5个国家、省级核心育种场,开展皮多肉厚、肉乳兼用和多胸腰椎数等新品系培育。引导种公驴站改造设施设备,组织开展种公驴遗传评定和后裔测定,强化联合育种,提高种公驴自主培育和优质冻精供应能力。
3.加强驴种业企业扶优力度。继续深入实施省农业良种工程和预算内投资项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驴优势种业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国家阵型企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国家级和省级驴核心育种场等优势种业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育种攻关。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种业基地或并购国外科技型种业企业、研发机构,联合建立育种研发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
专栏1 驴业良种振兴工程
1.驴种质资源保护行动。建设国家级、省级驴保种场5个,改善资源保护条件,提高保护能力,开展技术帮包,指导科学保种、有序保种。在国家东部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保存驴遗传材料5000份以上。
2.德州驴联合育种攻关。以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进行皮厚肉多的东阿黑毛驴新品系培育;以山东俊驰驴业有限公司为主体,联合其他规模化驴场,持续推进多胸腰椎数的驴新品系定向培育;以禹城市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选育肉乳兼用新品系。
3.驴种业企业扶优行动。推动人才、技术、资源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夯实研发基础设施,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培育2—3家驴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
(二)能繁母驴倍增工程
1.完善良繁体系。构建以保种场、种驴场、种公驴站和人工授精站点为主体的繁育体系,提高良种场、种公驴站制种和良种推广能力,扩展基层人工授精服务网络,增加德州驴等优势品种核心群数量。鼓励驴种业企业提高扩繁能力,扩大德州驴良种扩繁规模。
2.强化科技支撑。鼓励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驴产业体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合作,建设种质资源创新、养殖繁育、低碳生产等实验室,突破制约驴繁育效率低的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推广驴人工授精和高效养殖技术,提高繁殖效率。将德州驴和驴产业相关技术列入省农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粪污处理等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3.培育养殖大县。依托现有政策项目,推动驴规模化养殖。按照“以加带养、种养结合”要求,推进驴产业整县域发展,打造特色养驴大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鼓励阿胶生产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稳定的驴皮生产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农户”“场户繁育+企业育肥”“牧区引繁+本地育肥”等模式,增加出栏量。
专栏2 能繁母驴倍增工程
1.驴业科技创新行动。开展驴产业生物育种、疫病防控、粪污利用、智慧养殖等关键技术研究,符合条件的,在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农业良种工程等科技计划中择优支持。
2.母驴增量提质行动。在母驴养殖大县,强化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服务,发展驴规模养殖,持续增加母驴产能。
(三)标准养殖提升工程
1.推动养殖标准化。加大驴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力度,培育一批生产高效、环境友好、管理先进的驴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坚持良种良法配套、设施工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建立涵盖良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屠宰加工环节的标准体系,加快发布实施,提升驴产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水平。
2.推动技术集成化。以“集约、高效、优质、低碳”为重点,加快现代化技术集成应用。发挥科研院所、专家团队作用,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产业研究院,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推进驴养殖全过程设施装备和技术整合,加快智能化发展。
3.推动全程绿色化。加大养殖设施装备研发力度,加快成套机械装备推广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围绕生产经营管理率先实施数字化转型。遴选推介一批养殖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大驴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度,加快推广应用养殖臭气综合治理技术。鼓励规模以下驴养殖主体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避免污染环境。
专栏3 标准养殖提升工程
1.标准化示范创建行动。支持驴规模养殖场提高良种应用、设施装备、疫病防控、粪污处理水平,加快现代化智能装备普及应用,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个左右。
2.驴产品供给保障行动。建设与驴产品加工企业紧密联结的产品供应基地,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收购、托管、技术输出等方式,“以大带小”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
(四)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1.促进龙头企业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走多元化发展路线,促进龙头企业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阿胶、驴肉、驴奶等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丰富产品品类,增加附加值。
2.强化发展要素保障。落实支持畜牧业发展用地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面向驴养殖用地需求,指导科学选址,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加快特色优势区建设。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有关规定,不随意扩大禁养区范围。依法依规实施环评审批。
3.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联合合作社、家庭牧场、农户等各类主体,共同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引导企业和农户加强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品牌共享、渠道共享,建立更加稳定、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养殖场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五)延链补链强链工程
1.引导机制创新。建立省级推动驴产业发展协调机制,省市县联动,探索增加政策供给,跟踪项目实施,协调解决困难,统筹推进驴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加快发展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场户等多方合作新模式,形成稳定高效的产业运行格局。
2.加快全产业链培育。立足产业基础,绘制全产业链图谱。发挥驴屠宰企业链核作用,通过自建、联建、订单、协议等方式,推进一体化发展。用好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平台,组织驴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展示展销,推动与线上线下知名品牌平台合作,拓宽优质驴产品销售渠道。以优质驴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培育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企业。
3.推动融合发展。发挥政府扶持引导作用,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布局全产业链建设,发展驴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德州驴品种及适用技术,打造商品化生产基地;引导龙头企业完善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创建品牌;推动养殖、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驴产业园区、产业强镇,加快集群发展。
专栏4 延链补链强链工程
1.千亿级驴产业培强行动。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集群,提高驴产品品质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形成高附加值优良品种、保健食品、药品等竞争优势,到2035年,培育存栏千头以上驴养殖企业10家,百亿级阿胶等驴产品加工企业3家,全产业链产值过千亿元。
2.融合发展推进行动。深耕德州驴优质资源,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推动精深加工,发展休闲观光牧场,促进全产业链融合。
(六)消费市场培育工程
1.加强驴产业品牌建设。组织德州驴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保护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塑造“好驴出好胶”“好胶出山东”的公共品牌形象。支持养殖、加工企业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完善管理体系,提高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2.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驴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追溯体系,落实主体管理、包装标识、追溯赋码等制度,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实施追溯管理。依托省畜牧兽医综合监管追溯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应用追溯系统,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3.提高市场专业化水平。推进传统驴及驴产品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在聊城打造活驴、驴皮及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互联网+”为引领,充分发挥网上交易平台作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上专营等现代流通业态,促进产销对接。
五、环境影响分析
(一)影响分析。规划提出加大驴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力度,坚持良种良法配套、设施工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加大驴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度,加快推广应用养殖臭气综合治理技术,鼓励规模以下驴养殖主体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避免污染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驴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潜在不利影响主要有:如驴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管护不够规范,易造成液体粪污渗漏、臭气等问题,可能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总体上,环境影响较小且可控。
(二)应对措施。为最大限度减轻环境压力,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新建或改建规模化驴场必须在前期工作中做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依法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二是按照以地定畜、种养匹配的原则,要求规模化驴场配套足够面积的农田,制定科学的粪肥还田计划,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三是加强粪肥还田利用的技术指导,合理确定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施肥方式,确保农作物产量、质量和环境安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畜牧局指导全省驴产业发展工作,整合驴产业发展联盟、驴产业体系、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力量,及时研究解决驴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市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本地驴业发展指导意见,落实好区域布局、重点任务、工作措施等,推进驴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统筹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粮改饲等现有政策项目,支持驴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种肉驴繁殖基地等建设。指导育种企业提纯复壮驴核心群,加快新品种(系)培育。鼓励金融机构做好信贷服务,拓宽增信渠道,加大保险保障,进一步提升驴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质效。
(三)注重示范引导。以国家级、省级驴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为重点,采取专家培训、典型汇编、观摩学习、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从业主体饲养管理、良种引进、投入品使用、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要素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广应用智能化、数字化设施装备。
(四)深化对外合作。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发挥我省驴良种和加工优势,加强与内蒙、新疆等省份对接,优先在良种繁育、养殖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鼓励龙头企业对外开展规模化养殖技术推广、活驴及驴皮、驴肉进口交流合作,建设海外养殖基地,为国内加工业提供原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