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俊伟 通讯员 严 波
作为四川省养猪大市之一,巴中市去年生猪出栏达351.6万头。从养殖到屠宰,再到端上餐桌,巴中市正按照“产业规模化、产地特色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思路,推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高端肉制品,面向全国市场创新特色食品,打造区域肉类加工供应基地。
养好“一圈猪”
稳产保供质量优
入冬后,相较于其他养殖大户正忙着生猪出栏,巴中市南江县石滩镇雪花寺社区的养殖大户赵明聪却已经新购入1280头小猪,希望能在明年4月出栏。
作为花寺社区本地人,赵明聪于2020年回到老家发展生猪产业,新修的养殖场当年就投产。据他介绍,标准化新型猪舍配备了排废气系统、通风换气系统、自动喂料系统等先进设备,年出栏生猪可达2000余头。“今年只出栏了一批生猪,有1200余头,主要是为大型养殖公司代养,效益达到20多万元。明年预计能出栏2批生猪,效益也将翻倍。”赵明聪表示,在发展生猪产业的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在土地流转、政策保障、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9年,蓝润集团与巴中市签订了2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框架协议,项目涵盖生猪养殖、屠宰、精深加工、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仓储冷链等内容。蓝润集团旗下控股公司五仓农牧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成功建设并投产南江县红光1万头能繁母猪场、南江县高燕7500头能繁母猪场、恩阳区玉井2500头核心种猪场等,在整个巴中市存栏能繁母猪2万头,提供仔猪50万头。公司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代养模式,成立5个生猪育肥代养服务部,其中巴中30家养殖大户能够年出栏商品猪12万头。
此外,巴中市目前建成五仓农牧恩阳区玉井生猪核心育种基地、温氏巴州区关渡珞珈原种场,五仓农牧南江县红光、高燕,温氏巴州区羊鼎二期等种猪场,发展“公司+家庭农场+规模大户+散户”的养殖模式,全市共发展合作养殖户350余家。
产好“一袋饲料”
赋能全产业链发展
饲料加工、生猪养殖、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等是推进生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处于生猪全产业链上游的饲料生产加工产业,对于稳固全产业链条、提升发展质效起着关键作用。
2023年7月,年产能45万吨饲料加工项目正式投产。在主厂区,几个高高竖立的圆柱形原料筒仓格外醒目,紧邻的厂房内,投料配比作业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原料通过管道被精准地运输到配料加工环节。
饲料作为生猪的重要营养来源,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生猪健康和食品安全。据了解,无论是企业员工还是访客,进入厂区都要经过密闭的消毒系统,若要进入生产车间核心区,还会再经过一道严格的消毒程序。同时,在原料采购、加工、储存、运输等各环节,也都有相应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避免饲料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巴中五仓宝盈农牧有限公司饲料厂负责人胡林介绍,公司已建成年产能45万吨饲料的生产线,满足100万头育肥出栏生猪饲喂需求,现已开发、生产中高档仔猪教保料、中大猪全价料、种(公)母猪全阶段配合料。从2023年7月投产到2023年底,公司产能达到3万吨,2023年产值达到1.2亿元。截至目前,该公司年产饲料11.6万吨,综合产值4.5亿元。
卖好“一块肉”
加快三产深度融合
一端搭着“钱袋子”,一端搭着“肉盘子”,生猪屠宰是连接生猪养殖与肉制品消费的重要桥梁,是做大做强生猪产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巴中市不断加强生猪屠宰、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从“运猪”向“运肉”加快推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位于柳林镇的西部高端肉制品加工园区项目是全省重点项目。该项目由生猪屠宰和肉制品深加工两部分组成,总投资15亿元,将打造成为川东北首个高端肉制品加工基地,并辐射带动川东北地区生猪产业强链补链、转型升级。
据了解,生猪主要来源于川东北地区,屠宰好的猪肉,每日凌晨发往川东北部分城市及浙江、上海等地。项目采用标准化生猪屠宰厂、配套精加工车间、检测中心、包装车间、预冷库及冷藏库、污水处理厂等。从生猪进厂到猪肉出厂,全程进行检验检疫和监控,保障安全合格生猪产品及时供应市场。
肉制品深加工厂区位于生猪屠宰厂区对面,精深加工项目的首条生产线——油炸酥肉生产线前不久正式投产。透过监控屏可清晰地看到,工人们“全副武装”在操作间进行分割、拌料等,最后一块块肉条被送到油炸间的加长锅内,而在另一个操作间,一块块色泽金黄的小酥肉已经出炉,工人们有条不紊逐一挑选装袋。
巴中龙大肉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简国军介绍,公司年生猪屠宰量可达100万头,分割产能70万头,可实现年产值11.26亿元,直接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深加工项目全面投产后,还将生产肥肠、腊肉、肉肠等猪肉类产品,以及牛肉饼、厚切牛排、调理牛排等产品,生产的深加工肉食品和预制菜将直达餐桌。
《中国食品报》(2024年12月06日02版)